疑案档案:国色天香

在陈年旧案的卷宗里,有一册泛黄的手记,封皮上写着四个字——国色天香。与其说它是一份美人的传记,不如说它是一段扑朔迷离的死亡谜题。

疑案档案:国色天香  第1张

一、盛宴之前

民国二十年春,江南府城迎来了百花宴,这是当地商贾与名流的社交盛事。宴席之上,一位名为沈如瑾的女子成为全场的焦点。她琴棋书画皆佳,容颜与牡丹相似,被人暗暗称作“国色天香”。据传,她出身名门,却在数年前因家道衰落而退隐,不问尘事。此番现身,引得旧友新知侧目。

这场盛宴仅仅维系到子夜。一声惊呼,打破了春夜的温柔——沈如瑾在后花园的石桥上倒下,衣裙无风而动,眉心一点朱砂般的血迹,冷得刺骨。

二、案情初探

府城警署的探员陆棠接手此案。现场唯一的线索是桥边一枚半干的牡丹花瓣,与往常不同,这花瓣上似乎被人用香粉涂抹。宴客名单显示,在花园出现过的,不止有旧识,还有几位身份模糊的“商旅”。

陆棠找来仆从与侍女问询,却发现对于沈如瑾的死,众人要么讳莫如深,要么避而不答。她的闺阁中几乎空无一物,只有一只青瓷香炉,炉底刻着一段隽秀小楷:“玉生烟处留素影,花落人间隐芳魂。”

三、暗潮与传闻

案发数日后,府城坊间流传起另一种说法——沈如瑾并非死于他人之手,而是与一桩旧案有关。七年前,她曾卷入金陵的一场珠宝盗案,关键一枚名为“天香玉”的珍珠失踪。有人称,她与盗案的主谋有旧情,也有人说,她正是当年盗玉的告密者。

陆棠不信流言,但调查中发现,宴会之夜,沈如瑾曾与一名外地商人单独在花园停留片刻,那人离去时神色慌张,腰间似鼓着某物。此人在案后悄然离城。

四、真相未明

陆棠在整理线索时,意识到无论是那瓣涂粉的牡丹,还是青瓷香炉上的诗句,都在暗示一首古典曲《国色天香》。曲中讲述一位佳人为了守护家族至宝,甘愿化身凤凰,独飞入火。曲终人散,焚香成灰,唯余空影。

这首曲究竟是在预告沈如瑾的命运,还是有人刻意留下的隐喻?卷宗在此戛然而止,留下几页空白,仿佛等待着后来人的补笔。

疑案档案:国色天香  第2张


尾声

至今,江南府城的百花宴依然每年举行,但后花园的石桥旁总有人放上一朵牡丹。风起时,花瓣随水漂流,不知是悼念一位佳人,还是提醒世人——有些真相,终将沉入岁月深处,化作无法解开的谜。